李貴龍是綏德縣博物館的一名退休干部,是共和國的同齡人。他曾是一名部隊的電影放映員,將青春灑落在河西走廊,祁連山下,那一段軍旅歲月鍛煉了他堅強的意志。因為表現突出,被評為所在師和蘭州軍區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。復員回鄉后擔任過鄉文化站站干,因工作優秀,先后被榆林地區文化局評為優秀群文工作者、陜西省文化廳評為“全省先進文化站站干”。之后又任鄉鎮領導,帶領群眾發展紅棗產業,所在鄉受到國家林業部的表彰,他被榆林地區紅棗基地建設委員會評為紅棗基地建設先進個人。進入縣博物館后,他編著了《綏德東漢畫像石》,將綏德漢畫像石拓本首次集結成冊出版發行,該書不僅被國內漢畫像石愛好和研究者熱捧,還遠傳日本、韓國及東南亞地區。
李貴龍離崗和退休后,抱著“莫道桑榆晚,老牛自奮蹄”的信念,把研究、傳承陜北文化為己任。在別人享受天倫之樂時,他不顧年事已高,身體欠佳,背著相機走遍綏德所有村莊和文化遺址以及周邊縣的主要鄉鎮,進行文化考察和踏勘,收集了50多萬字的文字資料,拍攝了萬余張照片,撰寫出版了文學、文化和史志類著作38本。至今,他還為振興綏德文化事業一刻不停地奔波著。
筆耕不輟,潛心研究陜北文化
雖然已經退休多年,但李貴龍仍然筆耕不輟,為研究陜北文化盡心盡力。截至2024年已編著出版《綏德縣革命老區發展史》《偉大足跡·習仲勛在綏德》黨史類書籍5部;《綏德人民代表大會志》《綏德文化志》《四十里鋪鎮志》等12部志書;《綏德石文化大觀》《綏德名勝古跡》《石頭上的歷史——陜北漢畫像石考察》和榆林歷史文化叢書之《貞石銘史·榆林漢畫像石》文化類著作14部。其中,《石頭上的歷史---陜北漢畫像石考察》一書,榮登光明日報和教育部聯合舉辦的中國高校出版社9月書榜和年度書榜,并榮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舉辦的“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”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,同時作為大學生自選教材,被推薦登錄中國高校教材圖書網。參與了二輪《綏德縣志》的編纂,編纂了文化等6個專志。他擔任過《綏德人文大觀》系列叢書(11卷)副總編,同時,撰寫了其中的《綏德飲食圖典》和《綏德石文化》兩卷。在編著如上書籍的休憩間隙,創作了70余萬字的散文發表在《人民日報?海外版》《中國國家地理》和《延安文學》等報刊雜志上,并收錄出版散文集3部。
每一部作品都浸潤著他的汗水,這些著作已經成為研究和弘揚陜北文化的重要材料。
考察調研,積極投身非遺保護
李貴龍退休至今,為綏德非遺保護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。綏德縣有8項非遺入選省級非遺名錄、3項非遺入選國家級名錄,其中綏德石雕、綏德嗩吶、綏德炕頭石獅子、綏德剪紙、綏德縣定仙墕娘娘廟花會申報市、省級,綏德石雕、綏德嗩吶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的申報文本、電視片腳本和解說詞的撰寫就由李貴龍義務完成,他還指導電視片的拍攝與制作,為非遺的傳承和保護不遺余力,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。
綏德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秧歌、民歌、石雕 、嗩吶 、剪紙之鄉。李貴龍完成了除民歌之鄉外其余四個藝術之鄉的申報工作,撰寫了申報文本、電視專題片腳本和解說詞,并參與了電視專題片的拍攝和編輯工作。
綏德縣目前已有27個村莊被命名為省級傳統文化村落,其中7個村莊又被命名為國家級傳統文化村落。他帶領申報小組四個人,申報成功了23個省級傳統文化村落,其中7個又成功申報為國家級傳統文化村落,申報的文本和電視腳本都親自撰寫。
李貴龍牽頭帶領小組成員,一起走遍了縣城的大街小巷,為80多條路、道、街、巷和7座橋梁提出了通俗、易記,有內涵的命名方案,經公示和縣長辦公會討論后正式使用。
正是他的努力,那些承載著綏德智慧和歷史的寶貴非物質財富才得以繼續傳承,發揚光大。
賡續前行,努力傳承紅色基因
李貴龍無償地擔任了綏德縣革命紀念館、中共綏德地委舊址紀念館、郝家橋革命紀念館、綏德縣展覽館、綏德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紀念室和劉志丹黑圪嶗戰役紀念館,以及綏德漢畫石展覽館的展陳和黨史學術顧問。他翻資料,審方案,就連展陳布局都認真過目,對圖版文字的撰寫與校對一絲不茍。他是綏德縣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兼會刊《策源地》雜志主編,所辦的雜志受到省市和兄弟縣延研會的好評。還是綏德縣關工委唯一駐會“五老”,走進綏德縣郝家橋小學、綏德第六小學、定仙墕小學等十幾所學校為學生講紅色故事。同時為榆林市城市管理局、定仙墕鎮政府等多家單位講黨課。
雖然年事已高,但他認真準備每一堂課,為傳承紅色文化基因盡心竭力發揮余熱,目的是讓后人了解綏德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厚重的紅色文化。
熱心公益,幫助文友成長進步
近年,綏德縣史志辦原副主任慕健康、農民作家王彩利等不少文友出版個人文集,只要開口,李貴龍都會爽快地幫他們進行編輯,設計封面版式。其認真的辦事態度,和裝幀設計出的效果,得到大家的認可。這些工作不僅是一種義務,有時還要貼上車旅費。他認為,成就了別人,快樂了自己,是一舉兩得的好事。
他還擔任綏德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、綏德縣黃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會刊《文化綏德》執行主編、綏德縣老年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會刊《綏德老齡》執行主編。他認真的工作態度,熱心公益事業和傳、幫、帶年輕人的精神,得到了大家的好評。
因為對綏德文化事業的特殊貢獻,他多次受到有關部門的褒獎。2014年被陜西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評為“陜西省老有所為先進個人”;2016年被中共榆林市委組織部、榆林市委老干部工作局授予“全市老干部工作系統五好老干部”稱號;2016年被榆林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第四屆榆林好人;2017年被中共榆林市委組織部、榆林市委老干部工作局授予“榆林市‘五好’老干部(黨員)代表”稱號;2020年被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、陜西省委老干部工作局授予全省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;2020年被榆林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評為“最美銀齡奉獻老人”;2021年被榆林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、中共榆林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評為“全市關心下一代工作‘最美“五老”’;2023年被榆林市關工委授予“全市抗疫最美“五老”志愿者”稱號;2023年在全市孝親敬老先進評選中,被榆林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評為“最美銀齡奉獻老人”。2024年9月19日,被中共榆林市委組織部、榆林市委老干部工作局授予“榆林市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”稱號。
他的事跡刊登在陜西省老干局出版的《夕陽正紅》一書和《金秋》雜志以及《榆林日報》上。
在綏德,李貴龍被譽為“黃土地上的文化苦旅者”“非遺保護工作的老黃牛”“紅色文化的承繼與傳播者”。面對成績和榮譽,他不驕不躁,淡然處之。他說,我的退休生活與文化與寫作是分不開的。我還很年輕,退休應該是生命歷程新的起點,而不是尾聲,要“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”,要用生命的精彩,渲染出滿天的五彩晚霞。
責任編輯:唐子韜